close
朋友聽到我在忙論文,常常基於關心或好奇,會追問:那你做什麼(主題)? 哈,其實我也沒把握一說你們就懂,不過很感謝大家不停的詢問,因為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夠流暢的解釋我的主題理論了。

哈,我太囉嗦了,以下是一篇科學人的文章,是關於我論文主題理論的小文章,很好懂,有興趣增廣見聞的人,看看吧:) 希望這樣沒有侵犯到版權:P


科學人2005年3月第 37 期

「對抗刻板印象的心理學家」
-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史蒂爾發現,人們會因為害怕給人負面的刻板印象,反而妨礙了表現。現在,這理論已經成了平權措施與反工作歧視的中心主張。
Performance without Anxiety

作者╱勒曼 ( Sally Lehrman )
譯者╱黃鈺敏



在開始於1939年的一連串實驗中,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克拉克夫婦(Kenneth Clark
& Mamie Clark)發現,黑人小孩比較喜歡玩白人造形的洋娃娃。他們的研究數據讓美國最高法院相信,在布朗對教育局(Brown v. Board of Education)一案中,學校教育的種族隔離是不平等的。

現在,人權律師再次透過心理學的方式,揭露了現代社會的偏見所造成強力且無形的阻礙。在有關平權措施與職場歧視問題等諸多爭論中,美國的教育家、政治理論家以及激進份子,仰賴的是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史蒂爾對「刻板印象威脅論」(theory of stereotype threat)的研究,來為工作、教育機會人人平等的政策做辯護。

這個概念的根源可回溯到1970年代,史蒂爾在猶他大學開始學術生涯不久後所探討的一個現象。此現象揭示了負面評價所帶來的重大後果,即使一個人得到負面評價的唯一理由,只是因為他是某個團體的成員。在史蒂爾的實驗裡,研究人員打電話到民眾家裡,用「你們社區裡的人開車技術都很差勁」這類的負面句子描述對方;在打給好幾戶人家之後,發現受到屈辱的受試者比其他人更可能同意參加一項食品銷售合作。史蒂爾的結論是,這些人想要維持正面形象,因此就算食品銷售合作和他們的駕駛技術毫無關係,也不要緊。這項研究結果亦顯示,對自我形象的威脅連帶地影響了行為。

史蒂爾在1987年加入安娜堡密西根大學,並將此概念延伸到刻板印象論。他為一個專為少數民族學生開設的課程擔任顧問,他注意到,儘管這些年輕人入學時的學術評量測驗(SAT)分數和其他人一樣,但他們的成績落後白人學生,退學的比例也高出許多。這個趨勢在全美國皆然:1990年代,黑人大學生輟學的比例,比白人高出五分之一;等到黑人學生真的畢業時,他們的計點平均成績也比白人學生要低了三分之二點。

史蒂爾懷疑密西根的學生可能受到某種自我形象的威脅,所以他與阿倫森(
Joshua Aronson)及史賓塞(Steven Spencer)兩位同事設計了一系列的研究。他們把研究所入學程度考試(GRE)中最令人受挫的部份,拿給SAT分數相同的一群大二學生做。首先,他們告訴受試者這份測驗是用來評量口語能力,結果黑人學生的得分低於總平均標準差;但若研究者表示,這份測驗是用來研究與學術成績無關的「解決問題的技巧」時,黑人學生的得分馬上跳到和白人學生一樣的水準。史蒂爾觀察到,擅長數學的女性亦有類似的反應。在讓女性試解一連串困難的問題時,她們會認為自己的數學能力受到攻擊,得分也遠低於男性;但若告訴她們,性別並 不影響分數,則女性的表現,就會與技巧同樣純熟的男性一樣好。史蒂爾由此發展出「刻板印象威脅論」:當人們最關心的領域(如智能)受到挑戰時,擔心負面刻板印象成真的恐懼,將影響其表現。社會心理學家很快便接受了這個看法,他們甚至在一些不會被拿來和歧視做聯想的團體中,觀察到刻板印象威脅的現象。若實驗者告訴白人高爾夫球員,球賽的平等性會反映出「天生的競技能力」,而不是他們在策略上的卓越智力,白人球員的表現便會比黑人球員略遜一籌。在一項聲稱亞裔美籍學生表現會比較好的數學測驗中,白人男學生的表現亦不佳。由於白人男性一向不易受到集體自卑這類困擾的影響,因此史蒂爾和他的同事推斷,由此可排除「內化的自我懷疑」這個成因。

但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期感到被邊緣化,因此史蒂爾希望他的看法可以促進對此更多的了解,讓社會更融合。史蒂爾自小就在這問題中掙扎。他的激進派父母結婚於1944年,是一對不同種族的伴侶。他們在無暴力的抗爭活動中訓練子女,也曾經帶子女參加在芝加哥公園舉行的反種族隔離示威遊行。儘管史蒂爾是在一個種族相當多元的環境中長大,但他也只有在某些日子裡可以到溜冰場或游泳池,而且永遠不准踏進外祖父母家中。這類情況,讓年輕的史蒂爾感到生氣且迷惑:「如果我生長在一個黑人當道的世界裡,其中的一些問題可能就不會顯得如此重要。」謙虛且帶點保留,59歲的史蒂爾不像是個站在社會運動最前線的人。身為一名科學家,史蒂爾擔心自己的研究受到曲解,成為達到政治目標的工具。但不論如何,刻板印象威脅論已經成為大學入學標準化測驗的辯論焦點;有人預測,這個理論也將在刑事司法與其他人權議題上,擁有同樣重要的地位。受到密切注意的密西根大學平權措施案中,史蒂爾的證詞強調:入學委員必須把測驗分數以外的東西納入考量。密西根大學的法律顧問克里斯羅夫(Marvin Krislov)說道:「他的研究正是我們規劃的一部份——在今日的美國,種種理由使得種族成為一個重要議題。」美國最高法院在2003年6月的判定,高等教育想要有所成效,種族多樣性不可或缺。

儘管如此,史蒂爾仍希望在平權措施中刪除對種族的討論,「因為這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,而美國社會裡還有一些更深遠的不平等議題。」史蒂爾爭辯道,一個小孩自上學的第一天起,他的智能成就便因為不平等的學力分班、紀律與資源而受限制。無形的心理暗示也會阻礙其成就,例如,當學校把種族研究歸類為特別課程時,學生的認同便緊跟著被邊緣化。或者,在老師開始談到「白人男性」時,那些學生也會開始覺得受到威脅與不自在。

促進種族多樣化的努力若視為「補救工作」,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。然而,學校與雇主可以創造一個讓刻板印象變得不重要的環境,來避免刻板印象產生的內在阻礙。成員的多樣化是一個重要因素,他進一步解釋道:「當多到某個人數時,可以讓人們獲得認同上的安全感。」這也可以防止從種族或性別進行假設時,所帶來的威脅。

法學家歐格李特(Charles J. Ogletree)說:「要了解種族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
與機會,史蒂爾的研究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。」歐格李特即將主持哈佛大學新成立的種族與司法研究所,他期望刻板印象威脅論可以成為該研究所的中心研究主題。歐格李特表示:「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專業領域的基石,並將協助我們以更宏觀的角度來仔細思考並解決種族的問題。」

史蒂爾笑著說,要完全了解這個歷程,需要全體科學家的努力。例如在實驗中,其他的影響因素可能會蓋過刻板印象威脅論。史蒂爾說道:「我認為這很有趣,因為這個概念是如此重要、強而有力,但我們卻所知有限。」史蒂爾相信這個現象遍及整個社會,由白人的自我隔離到少數民族的自我限制,都在其影響範圍內。他進一步解釋:「刻板印象威脅論是認識這些歷程的第一步。你會希望人們從中發現一些道理,並善用這個概念。」 (本文出自SA 200502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kyho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